易游软件yy:
金秋的吉林,从长白山麓到松辽平原,再到西部草原,项目建设的热潮不仅是工地的喧嚣,更是一场重塑产业基因、激活区域动能的深层变革。东部医药产业园深耕特色资源,中部“绿色引擎”助力转型蝶变,西部新能源基地抢占发展先机,这些分布在吉林大地的重点项目,正以“点”的突破带动“链”的延伸,织就吉林高水平发展的“网”,成为实现能级跃升的核心密码。
来到通化医药高新区,预计总投资35亿元的通化人参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正酣。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外墙喷涂和内部装修作业,整个园区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48亿元,涵盖2栋智慧工厂、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热源中心及园区配套等工程。目前,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及科技服务中心整体的结构已经完工,工人们正通过“人工+机械”的施工作业方式,全力抢抓工程进度。
通化人参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施工总监祝小洁和记者说:“‘双节’假期,全体建设者始终忙碌在施工一线,力争按预定计划进度,在10月末达到交付标准。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人参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有力推动区域人参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抢抓秋末项目建设“黄金期”,位于通化市东昌的以岭药业人参研发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施工作业忙,力争年内达到交付条件。
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建设高标准人参精深加工车间、人参精油加工和产品研制中心、办公楼及专家公寓等14栋建筑,是集人参产地加工、仓储、产品研发于一体的高标准人参精深加工基地项目。
“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成,消防、水电、通风、照明等设施均已完成安装,进入内部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收尾施工,项目总施工量达到90%以上。”以岭药业人参研发加工基地项目施工经理曲志强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人参初加工700吨,产值1.5亿元。
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全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通化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的安排部署,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
今年,全市项目结构一直在优化,开复工产业类重点项目122个,占比56.5%,安睿特、中溢碳素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加快释放产能。项目难题有效破解,积极开展“走遍项目”行动,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共协调处理问题98个,为项目建设高质效推进保驾护航。
10月28日,位于辽源市高新区的中国天楹辽源基于废矿坑绿色修复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30多台塔吊持续吊运建设材料,60余台施工车辆在各据点间穿梭保障物料运输,600余名实施工程人员各司其职,在土建施工、设施安装等作业面有序推进。
“我们正按照‘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的要求稳步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总指挥王鹏介绍,该项目化工园部分占地1932亩,投资约165亿元,核心围绕绿氢、绿色甲醇/甲烷生产。目前一期17万吨甲醇项目进展顺利,化工园区甲醇装置及配套设施土建工程完成70%,1—4#制氢厂房完成85%,其余6座制氢厂房完成65%;5台2000m³氢气球罐已安装好并进入加水试压阶段,甲醇储罐、火炬等装置正在安装,地埋管施工完成80%。
据悉,中国天楹辽源基于废矿坑绿色修复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总投资304亿元,其中,风力发电设施规模达2.609GW,分布在东丰县、东辽县、龙山区和西安区;绿色甲醇/甲烷项目则落子高新区化工园,规划建设1套年产17万吨绿色甲醇装置和2套年产18万吨绿色甲烷装置,并配套完善公辅设施。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50亿元,贡献利税6.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带动地方配套产业发展。
按照规划,一期17万吨绿色甲醇项目计划2026年8月投产运营,其余项目将于2028年6月前全部建成,最终形成“17万吨/年绿醇+36万吨/年绿甲烷”产能格局。
为保障项目推进,辽源市建立高效政企协同机制,市级层面成立专项工作专班,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为项目手续办理打通“绿色通道”;针对风电项目风机运输需经过村庄、耕地的情况,相关县区安排专人全程陪同协调,确保运输道路畅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设施安装与调试关键节点,深化政企协同合作,力争将项目打造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标杆工程,加快建设步伐,助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为辽源市绿色转型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王鹏表示。
在大安市乐胜乡的辽阔原野上,吉西基地鲁固直流外送140万千瓦外送项目2-1(光热100MW)现场,一座233米高的吸热塔如巨人般矗立,成为地平线上最醒目的清洁能源地标。环绕其周,19667面定日镜整齐列阵,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银色海洋”,又如忠诚的“钢铁向日葵”,在电脑程序的精准控制下,时刻追随着太阳轨迹,将万道光芒反射、汇聚至塔顶,上演着一场现实中的“聚光奇迹”。
这里是国家首批“风、光、热、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也是东北地区首座、世界纬度最高的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有序的收官景象:光热发电区内,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进行最后的电气接线与系统调试;镜场区域,工作人员穿梭其间,加紧安装定日镜控制箱,敷设镜间电缆。截至目前,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95%,设施安装进度达80%,预计年底前投入运行。
项目最核心的技术亮点之一,在于配置了40MW熔盐电加热器,能将风能、光伏产生的富余电力转化为热能储存,相当于为不稳定的绿电配备了“超级充电宝”。而在看不见的地下,一套总储热容量达1813.4兆瓦时的熔盐储罐系统,则成为电站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的“心脏”——白天吸收聚光系统产生的巨大热能,夜晚释放热量持续发电,让太阳能“永不落幕”。
作为国家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重点项目,该项目采用“光热+”模式,将传统光热储热技术与大规模风、光电力巧妙结合,形成高效储能与能量转换方式,未来将成为鲁固直流输电工程稳定可靠的“调峰稳压器”。据测算,项目全面投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万吨,并可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与此同时,项目预计年产值约2亿元,带动当地约320人就业,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白城市始终秉持“项目为王”的理念,一个个重点项目持续为全市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积蓄新动能。
9月28日,吉林梅花头部经济产业园一期项目——年产60万吨赖氨酸及配套工程正式投产。随着该项目的建成,吉林梅花赖氨酸年产能提升至130万吨,约占全世界年度总产量的30%。在白城历经七年四期建设,吉林梅花累计投资已达100亿元,成为全世界顶级规模的赖氨酸生产基地之一,推动白城市玉米深加工产业向高的附加价值领域加速转型。
如今,深耕在吉林大地上的一个个重点项目早已从“盖厂房、扩产能”的传统模式,转向“强特色、补短板、育新质”的更高维度。这些项目既是当下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强心剂”,更是未来产业布局的“先手棋”。随着一个个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吉林正以项目为笔,在振兴发展的答卷上,书写出产业更强、生态更优、民生更实的高质量篇章,为东北全面振兴贡献“吉林力量”。
